國之使命,重任在肩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是地質調查工作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近日,國機集團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地質裝備支撐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研討會”,并舉行“中國地質調查局—國機集團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李金發,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顏成義,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黎曉煜等領導出席會議。海光公司作為國機集團下屬三級企業,深耕地質領域30余年,同地調系統更是一脈同源,海光現場參加活動并展示了旗下地質領域實驗室及野外相關檢測產品,獲得與會領導們的關注。
簽約活動現場
李金發局長與張曉侖董事長一同參觀了解海光產品
我國地質找礦歷程回顧
壹 1949年~20世紀70年代末 初興
●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摸清國民經濟恢復和國家發展建設情況,我國集中力量探明了建設基礎工業所急需的礦產儲量,將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磷礦等作為重點。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地質隊伍迅速建立,大規模的地質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
貳 1979年~20世紀末 調整
● 改革開放之后,地質找礦進入大調整時期。1985年我國啟動新一輪固體礦產普查工作;1986年《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相繼出臺,推動了地質找礦布局的調整;20世紀90年代,受國內需求減弱、國際礦業周期低谷以及地質找礦地質機制的多重影響,我國的地質找礦進入歷史性的寒冬期。
叁 21世紀~2005年 探索
● 進入21世紀,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礦產資源需求大幅提高。1999年起,原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其中的找礦方面稱之為“地質大調查”。地質大調查聚焦4大油氣資源新區和16個重點成礦區帶,在經常性調查的基礎上,實施了多輪針對性的找礦專項行動。
肆 2006年~2020年 繁榮
● 2006年1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臺,拉開了地質找礦大突破的序幕。201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全國全面推進。2011-2020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十年,形成了大宗緊缺礦產和戰略性新興礦產并舉、開源節流并舉、東西并重的勘查開發布局。
伍 2021年至今 突破
●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是規劃和目標綱要之一,按照部署要求,相關部門及測試中心將再次發揮行業引領作用,開展專項行動。
海光與地礦領域的淵源
1、找礦計劃促進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原子熒光的誕生
1978-1980年,國家啟動1:20萬區域化學探礦掃面找礦計劃,測定39 種微量、痕量元素,其中As、Sb、Bi、Hg等重金屬元素的相關檢測儀器國內尚屬空白。1981年原子熒光光度計的研制在地礦部立項,西北冶金地質研究所郭小偉教授與地礦部物探研究所張錦茂教授聯合承擔,開展As、Sb、Bi、Hg 等元素測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并于1983年成功研制出“WYD-2 型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科研樣機。1983年地礦部物化探局責成北京地質儀器廠對原子熒光進行產業化。1985年,北京地質儀器廠率先推出商品型XDY-1 型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從此揭開了原子熒光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2、原子吸收產品推動地礦檢測事業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地質儀器廠在地礦部巖礦測試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推出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在地質、冶金等領域迅速得到廣泛應用,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獲得了國家頒發的榮譽證書。80年代改革開放新局面下,原子吸收產品以其優良的產品技術和制造優勢受到國外廠商的密切關注。1985年起,北京地質儀器廠與美國PerkinElmer公司相互進行了多方面考察和溝通,以謀求技術上的深度合作。1987年4月雙方就原子熒光和原子吸收產品簽訂了雙向技術合作協議。合作產品1100B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被國家科委定為進口吸收儀器的替代產品,絕大部分應用于國家及省市級檢測單位,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改革開放初期檢測事業的發展。
3、海光乘改革東風,建科技實體
20世紀80年代,北京地質儀器廠積極利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謀求在廠內開辟新的窗口,建立自主經營的科技實體,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技術潛力。1988年6月24日,經地質礦產部批準,在海淀科技開發區正式注冊登記成立了“北京海淀光譜公司”(后更名“北京海光儀器有限公司”),自此,海光公司與地礦領域檢測事業結下不解之緣。